身体“阳”不足,水湿就泛滥!巧用5个穴位,激活身体“小太阳”,效果堪比中药
在中医看来,身体里的“阳”就像太阳,负责温煦和蒸腾水液。一旦阳气虚弱(阳虚),就无法管束住“阴”(水湿、寒邪),导致水液泛滥,到处作乱。上焦心阳不足,会头晕胸闷、莫名流泪或流清水鼻涕;中焦脾阳不足,会啤酒肚、胃里水声辘辘、大便不成形;下焦肾阳不足,会夜尿多、下肢水肿、手脚冰凉。今天,我们不用桂枝、干姜、附子,而是教您用身体自带的“药箱”——穴位,来温振阳气,化掉水湿!一、温振心阳,告别“上焦虚寒”——首选内关穴定位:在前臂内侧,腕横纹上2寸(约三横指),两条肌腱之间。功能解说: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要穴,有宁心安神、宽胸理气的功效。刺激内关穴,能直接强健心阳,好比给心胸部位注入一股阳气,帮助“蒸化”上焦的寒水。对于因心阳不足引起的胸闷、心悸、以及总爱流清水鼻涕的情况,有很好的调理作用。操作方法:· 按揉法:用拇指指腹按压对侧手臂的内关穴,力度以感到酸、麻、胀为宜,每侧按揉3-5分钟,每日多次。· 艾灸法:用艾条悬灸内关穴10-15分钟,温通的效果更佳。二、强壮脾阳,甩掉“中焦水湿”——主打中脘穴 + 足三里1. 中脘穴——脾胃的“暖宝宝”定位:在腹部,胸骨下端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(肚脐上4寸)。功能解说:中脘是胃的募穴,是胃气汇聚之所。艾灸中脘穴,能直接温中散寒、健脾化湿,好比用温暖的生姜或干姜直接温暖胃部,强健脾阳,从而化掉胃中的“振水声”。操作方法:首选艾灸。点燃艾条,距皮肤2-3厘米悬灸中脘穴15-20分钟,以腹部感到温热舒畅为度。2. 足三里——强壮的“长寿穴”定位:在小腿外侧,膝盖凹陷(外膝眼)下3寸(约四横指),胫骨外侧一横指处。功能解说: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,是强壮大穴。刺激足三里能燥化脾湿,生发胃气,将气血和能量往下引导。它就像茯苓和桂枝的组合,既能温阳,又能引水湿下行从膀胱而出,避免了单独利水可能导致的虚弱。操作方法:按揉与艾灸结合。每天用拇指用力按揉足三里3-5分钟,感觉酸胀透达深部。配合艾灸10-15分钟,效果倍增。三、补益肾阳,消除“下焦寒水”——重用关元穴 + 命门穴1. 关元穴——丹田之火,温煦全身定位:在下腹部,肚脐下3寸(约四横指)。功能解说:关元穴是男子藏精、女子蓄血之处,是人体元气的关隘。艾灸关元穴可以大补元气,温通肾阳,功效犹如“中药里的附子”,能找回身体的“命门之火”,温化下肢的寒湿水肿。操作方法:必须艾灸。用艾条悬灸关元穴20-30分钟,灸感能透达腰骶部为佳。坚持艾灸,对改善手脚冰凉、夜尿频多效果显著。2. 命门穴——生命之门,火力之源定位:在腰部后正中线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(大致与肚脐水平)。功能解说:命门穴,顾名思义,是“生命之门”,蕴藏先天之气。艾灸命门穴能温煦全身阳气,与关元穴前后呼应,形成对肾阳的强大补助。操作方法:艾灸为主。可请家人协助,艾灸命门穴15-20分钟。也可自行用手掌快速搓热命门穴,直到腰部发热,称为“搓命门”,亦有温阳之效。总结:穴位搭配,功效加倍· 调理上焦:常按/灸 内关穴。· 健运中焦:艾灸 中脘穴 + 按揉/艾灸 足三里。· 温补下焦:艾灸 关元穴 + 命门穴。温馨提示:1. 艾灸是温阳的最佳方式,尤其适合寒湿体质。按揉适合日常保健。2. 艾灸前后喝温水,灸后注意保暖,避免吹风受凉。3. 本法为养生保健,若病情严重,请及时就医,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治疗。身体的阳气是健康的核心,善用这些穴位,就是点燃我们身体自愈的“小太阳”!您有阳气不足的困扰吗?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温阳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!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长图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